据报导,中国恒大集团(3333 HK)部分美元债已跌至违约债水位,暗示公司可能展开债务重组,而该重组规模将是中国最大。
据报导,随着经济数据显示高通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10年期美国公债价格创下两天最大跌幅,殖利率因此在上周五走升。
美联储(Fed)主席鲍威尔即将于本周五(8月27日)于怀俄明州杰克森洞(Jackson Hole)央行年会发表演说,届时或许会宣布削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的相关计划。
美国公债价格上周五涨跌互见,因投资人持续权衡变种病毒扩散对市场风险意愿的影响,以及美国美联储可能今年就将开始缩减购债计画的情形。
周三(18日)公布的联准会(Fed)7月会议摘要显示,大多数Fed官员支持今(2021)年开始减码量化宽松(QE),但周四(19日)美国长天期公债殖利率仍下跌,主要因担心Delta变种病毒对经济前景的影响。
北京日报报导,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昨(19)日约谈恒大集团高层。人行、银保监会指出,恒大集团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依法依规做好重大事项真实信息披露,不传播并及时澄清不实信息。
美国通膨盘桓在逾十年高点,投资人涌向抗通膨债券(TIPS)避险,让TIPS成了债市最耀眼的明星,今年迄今报酬击败美国各种主要债券,就连垃圾债(即高收益债)也望尘莫及。
美联储(Fed)周三(18 日)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在通膨目标达成且就业进展接近满意的状况下,多数官员达成今年开始缩减购债的共识,尽管仍有少数官员认为明年初开始较为合适。官员并强调,缩减购债与升息并无关联,在缩减购债前不太可能有升息打算。
美国公债价格上周五上扬,引领殖利率下跌,因新出炉的消费者信心数据下滑,而目前市场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美联储和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寻找美联储未来政策轨迹。
美联储(Fed)周三结束为期两天例会后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同时,主席鲍威尔在会后发言提到,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会议中,第一次深入讨论缩减购债的时机、节奏和组成等,各委员有众多不同观点,强调尚未有任何决定。
《彭博》报导,随着中国债券利率大幅下行,部分地方政府正积极压降其债券发行成本,把握因今年地方债总体发行滞后带来的配置需求窗口。
经济反弹和通胀升温下,部分央行部署「收水」。新西兰央行周三维持利率0.25厘不变,但该行指,通货紧缩和高失业率的主要下行风险已减退,自去年中后的高度货币刺激措施或较快缩减,将于7月23日停止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SAP)下的买债行动,促使交易员揣测该行最快8月加息。
美国公债殖利率近来跌跌不休,对疫情敏感的类股7月更出现重挫走势,分析人士直指,这意味着市场对全球经济成长感到忧虑。
摩根士丹利(大摩)指出,科技股和美债殖利率原本呈现正相关,可是各国央行释出的巨量流动性,打乱市场机制,科技股和美债殖利率不只转为负相关,近来两者关联更陷入崩坏,出现类似网路泡沫时期的「极端异常」现象。
周三(7日)美联储(Fed)公布了6月15日至16日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与会官员谈到经济复苏进展较预期还快,但将耐心等待达到减码购债(Taper)的门槛条件。
澳大利亚央行(RBA)总裁罗伊周二(7月6日)宣布,RBA理事会在开过视讯会议后决议保留2024年4月到期债券作为殖利率目标债券、并保留10个基点的目标,现金利率也维持在10个基点。
最新劳动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复苏和企业需才孔急,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口猛增85万人,远优于市场预期。但由于失业率略有上升,上周五(2日)美国公债殖利率全线下跌,10年期公债殖利率触及3月初以来新低。
美国公债周二价格上扬,引领殖利率下跌,殖利率曲线转趋缓和,因新发两年期公债标售获得良好需求。
外电报导指出,获美国拜登总统提名监管规模21万亿美元美债市场的Nellie Liang表示,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在经历去年短暂的投资者恐慌后评估这个市场,并考虑一些改变以帮助其更好地因应动荡。
海外资产持续创下历史新高,也让日本海外净资产创史上第2高、连30年高居全球最大债权国。
通膨疑虑增温,带动资金往何处流?最新调查显示,抗通膨债券(TIPS)成为投资人挹注的标的,偏好程度高于原物料基金。
美国公债周一价格上扬,引领殖利率下跌,因美联储多位官员重申,支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打击了最近有关美联储将之前向市场发出的指引更早缩减购债或暗示升息的预期。
外电报导指出,就在违约飙升之际,未来12个月中国将有1.3万亿美元的在岸债券到期。
《彭博》报导,至少从一项指标来看,对美国国债波动率的预期与几个月来一样低,表明围绕全球最大债券市场的殖利率走向仍未有定论。
美联储(FED)周四(5月6日)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显示,「对疫苗产生抗药性的变种病毒」是未来12-18个月美国金融系统面临的头号潜在冲击。